长夏是指从立秋到秋分的时段。
《素问.藏气法时论》:“脾主长夏。”
一、健脾胃,祛湿浊

长夏对应于五脏中的脾脏,五行属土,湿气当令,而湿泄最易困脾,容易出现腹胀、恶心、食欲不振、疲倦乏力等,因此饮食总体来说,应吃易于消化的食物,注重祛湿化浊,健运脾胃。简单而言,长夏适宜清补,要以健脾护脾为主,也正是中医理论中的“四季脾旺不受邪”的机理所在。

健脾祛湿的食材药材

荷叶、莲子、扁豆、赤小豆、白术、茯苓、芡实、薏苡仁、鲫鱼等。
二、清心火,除烦躁

暑湿二气仍未夏季主令,夏季对应于五脏中的心脏,五行属火,容易出现心火过旺,因此夏天还需注意清心泻火。心火旺常有口舌生疮、易烦易怒、心神不定、失眠多梦、小便黄、舌尖红或者有芒刺等症状。
清心泻火的食物药材有

竹叶、莲心、知母、苦瓜、绿茶、丝瓜、苦丁茶等。
三、解暑气,护津液

长夏是夏秋之交,闷热的伏天的,人体多汗容易伤津耗气,故饮食还需兼顾人体津液,防止暑热伤津。
一般来说感受暑热伤津常会出现身热、躁动、头痛、口干口渴、食欲不振、小便少、大便燥结、舌红少苔或者苔干等症。而伤津严重可导致气随津脱,出现气虚时常出现神疲乏力、头晕目眩、手脚无力、精神萎靡等症。
四、散寒凝,防郁闭

现代社会的发展进步让相当一部分人免于经历“苦夏”,尤其是办公室人群,大多数时间都泡在空调房,喝着夏日凉茶或者冷饮,让人产生这个夏天也不那么热的错觉。这部分人容易让寒湿邪气,郁闭于脏腑经络,出现恶心欲呕、关节冷痛、腹痛腹胀、大便溏烂、皮肤湿疹、苔厚腻等症状。
散寒祛湿的食物药材有

藿香、佩兰、白豆蔻、砂仁、陈皮、紫苏、生姜、葱
《黄帝内经》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病夏治”,大自然的阳气充足,有利于寒冬伏藏于体内的寒湿邪气排除体外,但若这个期间不戒口,可加重体内寒湿之气,直接损伤脾胃,引起胃痛、胃胀等不适。
在热极夹湿的三伏天里,人的食欲容易变差,喜欢吃一些辛辣油腻的食物,但过食肥甘厚腻容易滋生痰湿内热,无疑是火上浇油,很容易发生湿温疾病,常见湿疹、腹泻、口臭、大便黏臭、肛门灼热、小便黄且有异味、舌红、苔黄腻等。故像肥肉、奶茶、啤酒、烧烤等应能免则免。
夏季高温耗气,有气虚血旺的特点。很多人中午一吃完饭容易犯困,这是因为气血都集中到脾胃运化水谷去了,切忌刚吃完饭就马上躺下午睡,一来不利于消化,二来容易导致胃食管返流,引起烧心、反酸等不适。

长夏食疗方推荐
荷叶山楂茶
鲜荷叶1张(干品10克),炒山楂15克,玳玳花5克,陈皮5克。将荷叶洗净,与炒山楂、玳玳花、陈皮一起放入茶具,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煮3-5分钟即成。代茶,频频饮用。
功效:清热化湿消暑,健脾开胃的功效。适合人群:脾虚湿困者,食欲不振,腹胀,大便溏,苔腻等。
百合石斛莲子鸭汤
新鲜百合30克,鲜石斛20克,新鲜莲子30克,鸭半只。(2人份)
做法:将上述材料洗干净后一同放入砂锅中,大火烧开后关中小火煲1个小时,加少许盐调味即可。
功效:滋阴生津,清心安神的功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