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医生……!”4月6日早上8点08分,一声惊呼从医院701病房传出。听到呼喊的护士李秋群******时间赶到了声音的来源处。只见一位患者瘫倒在8号病床前,发出求救信号的是邻床的患者。“杨*星!”护士叫着患者的名字,已然呼之不应,意识全无。李秋群立刻和后面赶来的医生护士们一起将患者抬上了病床,医生谭雅文******时间对患者进行了生命体征的检查。尽管身处医院,每天见惯生老病死,眼前的一幕仍让人心惊:此刻患者心脏骤停、大动脉搏动消失,测不出血压,瞳孔放大、无光反射……
这位倒地昏迷的患者名叫杨*星,女,24岁,于51天前刚生下宝宝。5天前,杨*星因为血小板减少来到四川省人民医院(医疗集团)东篱医院(下简称“东篱医院”)血液科就诊,经过几天的治疗,状态平稳,精神状况良好。谁也没有想到这样一位患者会出现如此危急的突发状况。
情况紧急,由不得人多想,持续心肺复苏按压、反复胸外心脏直流电除颤、气管插管呼吸球囊鼓肺人工呼吸……血液科全体值班医生、主任及重症医学科主任、神经科主任、心内科主任均参与到抢救中来。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患者血水通过气管喷出,触目惊心;室性心律失常风暴,始终未恢复窦性。“噗通、噗通……”一声声心肺复苏的按压声像是患者重生的心跳,由医生传递给病人;“噗通、噗通……”又像是和死神博弈的一次次呐喊,医生在谈判桌上咬着牙,为患者争取生机。高质量的心肺复苏术需要耗费大量体力,所以每隔3-5分钟,就需要换人上去接着进行按压。8名医生的接力,轮番上阵。9点35分,经历了心惊动魄的87分钟后,杨*星的心脏终于恢复了窦性心律,血压在血管活性药物的支持下维持稳定。“回来了……”病房里传出一阵如释重负的感叹,人终于活回来了。“噗通、噗通……”这一次是患者自主的心跳,带着一丝希冀,不负众望。
东篱医院紧急召开多科会诊
或许专业的技能和及时的救护都能救命,但是奇迹的发生还需要一点信念和对生命的不舍。心肺复苏到底该多长时间才合理?这个问题无法简单定性。但大量数据统计指出,超过30分钟的心肺复苏按压,存活率会很低。这个道理医生比患者家属更清楚,那为什么东篱医院又会举全院之力将人抢救回来呢?
“她才24岁啊,她还是一个刚出生孩子的母亲。”血液内科主任车菲菲表示。另一名参加抢救的医护人员说道:“说真的,当时没有想太多,只有一个念头,就是一定要把她救回来。”
上午9点55分,杨*星被转入重症医学科继续监护治疗,床旁心脏直流电除颤仪开机监护。有着30余年ICU工作经验的黄主任表示:因为自己的工作性质,每天都看着各种病人在生死线上挣扎,但像杨*星这样的案例确是少之又少。“到了ICU之后48小时内,患者又发生了4次室颤,均在第1时间完成除颤成功恢复窦性心律。持续39℃高烧,给予亚低温仪控制体温,保护脑复苏。护士全程守护,给她吸血痰,情况真的是非常凶险……”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抢救,医生心理明白,即使活下来,也可能遗留严重神经功能障碍或者长期昏迷不醒,成为植物人的可能性非常大。万幸的是,因为抢救及时有效,操作得力,这位年轻的母亲在经过生死87分钟,又经过ICU7天的连续抢救后,目前已自主呼吸良好,停用呼吸机辅助呼吸,顺利拔出气管插管,病情稳定,且脑部未出现严重缺氧的状态。
ICU病房里,杨*星在精心治疗下逐渐好转
科学不迷信奇迹,但职责始终敬畏生命。世界一度向杨*星锁上了窗户,但她和所有东篱医院的医护人员都没有放弃。现在的杨*星听到音乐和老公的呼唤会流泪,偶尔呼唤能应答,眼底泛光,意识已逐渐清醒,基本可以排除植物人的情况,康复的希望很大。
病魔无情,人间有爱。大概是人世间的不舍化为了羁绊,能留下她,继续去尽到做一位母亲的责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