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设施设备:
1、现代康复训练中心
配有PT区(配一般训练用品、减重步行训练器、功率自行车、谐振治疗、主被动治疗、踏步机、跑台、CMP机等)、OT区(配训练套件、气动式手功能训练仪)、ST治疗室(配吞咽治疗仪、吞咽/构音训练工具包、言语评估训练系统)、运动康复区(配运动地垫、泡沫轴、瑜伽垫、DMS、关节松动工具、AMCT整脊枪、体外冲击波治疗)
2、中医理疗治疗区
配有诊室3间,独立治疗室1间,诊疗床13张,除一般传统理疗服务,配置现代理疗设备若干,包括光疗(红光治疗仪、红外线治疗、紫外线治疗仪);电生理疗法(低频电治疗仪、中频电治疗、电子生物反馈治疗、动态立体干扰电治疗仪、微波治疗、极超短波治疗);磁疗(配低频脉冲磁场治疗仪、磁振热治疗仪);其它 蜡疗、空气压力波治疗、超声波治疗仪、超声波药物导入治疗仪
二、人员配置
1、医生6人
(1)职称情况:其中中级职称5人、副高1人
(2)学历情况:硕士3人,本科3人
(3)执业分类:4人为中医执业,其中针灸学(中级职称)3人,1人为康复医学专业,1人为持中医执业康复医学与理疗学专业硕士学位
2、治疗师7人
(1)职称情况:康复治疗师4人,康复治疗士3人,其中ST亚专业1人
(2)学历情况:本科4人,专科3人
1、肌骨疼痛
基于疼痛康复金字塔6-10级内容,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坚决贯彻“无评估不治疗”,结合对不同组织创伤、代谢性问题,对不同生物力学、动力学机制问题,结合现代康复理念、手段,重点推动“1+1+1+1”,即中医传统与现代针刺+物理因子治疗与药物+现代运动康复+宣教与行为学管理相结合的治疗原则,除关节疼痛病因、病理本身,还重点从疼痛诱发机制出发,强调局部减压与提升适应性在肌骨疼痛的应用。科室引进及开展治疗技术如神经阻滞、穴位注射、澳大利亚神经动力学疗法(神经松动术);关节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NJF)、澳大利亚关节手法(Maitland、Mulligan、整合MANUAL CONCEPTS)、北美生物力学技术(美式整脊);体外冲击波、筋膜手法(基于KMI、FRSB)、本体感觉神经肌肉控制技术PNF、核心/呼吸训练(DNS、PRI)、纠正性训练(总体基于4×4、R4P、动作******性原则等)等全面系统提升运动储备,改善疼痛适应性。
2、神经康复
总体分期针刺配合现代康复的原则。超早期/急性期采用采取石学敏院士“醒脑开窍法”取穴配合康复前移;恢复期/稳定期开始采取唐强教授“针康法”,即头穴丛刺长留针配合基于中枢整合技术的康复训练整体化治疗方案。其中针对神经康复常见并发症等引进特异性针刺技术,如吞咽障碍取高维斌教授“吞咽六针”,眼球运动障碍取高维斌教授“球后针”(北京同仁医院方案);运动训练方案总体取江苏省人民医院中枢整合技术结合姿势控制理论,结合传统神经发育学技术与姿势控制技术等。
3、加速外科康复
配合围手术期康复干预,包括术前运动储备,术前日产生活能力储备,术前抗水肿、抗炎、抑痛干预;术后早期对症干预,术后早期基于POLICEMM、SAID、HARM原则干预,基于ATC原则伤后/术后恢复性训练;制定康复工程方案;协助外科管理创口、DVT、水肿及其它制动危害。另收治伤后保守治疗及联合术后功能障碍患者。
4、脊柱/姿势矫正
采用北美生物力学技术衍生出的选择性功能动作评估(SFMA)、动态神经肌肉稳定技术(DNS)、姿势稳定技术(PRI),SPS螺旋链纠正技术、德国Schroth疗法辅助佩戴矫形器等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弯及部分脊外源性脊柱侧弯;配合脊柱外科脊柱侧弯纠正手术后恢复治疗。
另采取运动康复配合适配矫形器、生物力学鞋垫,治疗肩胛畸形、膝关节畸形、长短腿、盆位异常及足弓异常等引起的疼痛及体态异常矫正。
5、心肺康复
疫情后开始引入心肺康复项目。除必要正压呼气末排痰外,根据患者痰液情况、通气情况、自主呼吸情况,给予体位管理(引流)、气切管理、拔卡管理、试堵-拔管管理、气道廓清、胸廓松动、腹压训练、呼吸训练等。配合PEP、Echo、简易呼吸训练器、PEF等的使用,******限度帮助患者尽快安全拔管,恢复构音、吞咽能力,提高拔切拔鼻饲管前清痰能力储备,减低吸入性肺炎风险。配合饱和吸氧下有氧运动,尽可能提升患者心肺耐力。有能力开展肺切除前残余肺功能储备训练,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加速撤机,缩短重症观察期,提升心肺恢复能力。
6、产后康复
采取运动康复相关理论,开展产前指导及产后尿失禁、腰痛、耻骨联合/腹直肌分离的治疗。